資料圖。圖為達斡爾族女孩和媽媽一起玩哈尼卡。蔣希武攝
中新網(wǎng)呼倫貝爾10月21日電 題:“東方芭比娃娃”:契丹后裔童話般的指尖藝術傳承
作者 張瑋 蔣希武
“有人把哈尼卡稱作‘東方芭比娃娃’,每個達斡爾女孩都會擁有多個哈尼卡,全家老少,角色齊全。”達斡爾哈尼卡剪紙技藝傳承人蘇梅向來來往往的游客介紹著自己制作的哈尼卡。
資料圖。圖為達斡爾族女孩和媽媽一起剪哈尼卡。蔣希武 攝
10月下旬,內蒙古自治區(qū)呼倫貝爾的旅游旺季接近尾聲,但當?shù)靥赜械拿褡迕袼孜幕廊晃簧儆慰汀?/p>
哈尼卡剪紙藝術是達斡爾族獨有的文化藝術瑰寶,已被列入《內蒙古自治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近些年,隨著文化旅游的快速發(fā)展,這項童話般的指尖藝術正受到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并被努力傳承著。
達斡爾族是中國三少民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達斡爾族)之一,被譽為“契丹后裔”,其聚居地位于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歷史上,達斡爾人在狩獵、生產(chǎn)之余,為了哄孩子開心,會用樺樹皮薄片剪出動物及人形。
“紙張傳入以后,哈尼卡得到了迅猛發(fā)展。在任何一個達斡爾族人家,棚頂、門窗、箱柜等隨處可見各式各樣的哈尼卡剪紙?!碧K梅說道。
記者看到,哈尼卡由剪紙的人物頭形和圓錐形的人身組成人偶,高低從幾厘米到幾十厘米不等,人偶們由一個家庭的不同成員組成,穿著各式各樣的達斡爾族傳統(tǒng)服裝,頭飾、服飾都由顏色各異的剪紙拼粘而成。
“對于只有語言沒有文字的達斡爾族來說,哈尼卡仿佛成了達斡爾族人生活歷史的一個縮影,也間接地成為達斡爾民族對孩子進行教育的載體?!碧K梅是內蒙古第一批哈尼卡剪紙技藝非遺傳承人,她說:“達斡爾族的孩子玩哈尼卡,大人會在旁邊教,比如家里來客人了,主人怎么說、客人怎么說、怎么給長輩請安、怎么等客人落座上煙敬茶等等禮節(jié)。”
香港游客曾犀對哈尼卡充滿熱情,她一邊向蘇梅“討教”一邊說:“這門藝術很有意思,不同于一般的平面剪紙,它是立體的,形象惟妙惟肖,好玩極了?!?/p>
文化旅游的發(fā)展帶動,讓更多人了解達斡爾民族文化。在蘇梅看來,作為傳承人,她肩負著弘揚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責任。這些年,她走進課堂、走向社會,甚至走出國門去傳授這門藝術。她的學生數(shù)不勝數(shù),上至幾十歲,下至五六歲。
資料圖。達斡爾族婦女制作哈尼卡。蔣希武 攝
2010年,蘇梅制作的11件傳統(tǒng)哈尼卡作品被中國文化藝術研究院收藏;2011年,在馬耳他共和國首都瓦萊塔“中國文化中心”開展的“中國文化周”交流活動中,蘇梅現(xiàn)場展演制作哈尼卡;2014年,受悉尼中國文化中心邀請前往澳大利亞,她將傳統(tǒng)哈尼卡剪紙技藝傳授給莫斯曼中學的師生;2019年,蘇梅為20多名香港傳媒學生教授這門技藝。
據(jù)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目前,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已有30余位哈尼卡非遺傳承人。
蘇梅說:“文化是民族的血脈,少數(shù)民族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古老且具有童話色彩的達斡爾族哈尼卡剪紙藝術亟需在我們的手中傳承保護、不斷發(fā)揚光大,讓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煥發(fā)蓬勃生機、展現(xiàn)獨特魅力、實現(xiàn)創(chuàng)新發(fā)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