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黃帝建立部落聯(lián)盟后,經(jīng)過神農(nóng)氏嘗百草、辨五谷,開始耕地種糧食。由于土地肥沃,風調雨順,連年豐收,糧食越打越多,負責糧倉的杜康把打下的糧食全部裝進樹洞里,不曾想樹洞里的糧食慢慢地發(fā)酵了,奇香四溢,于是杜康便誤打誤撞生產(chǎn)出了酒得了“釀酒始祖”的稱號。
到了夏商,酒是買也萬萬買不到的稀罕之物。平日里,酒僅特供貴族和上層人物享用,普通百姓只有在參加祭祀活動時方能沾沾酒味,可稱得上是奢侈品。除了酒本身的美妙與稀缺之外,能夠喝到酒這件事成為了身份與地位的象征,變得極為尊貴。虛榮心作祟的情況令當時酒風極為不正,很多高層建筑重要官員都沉浸在花天酒地、荒淫無度的生活中,歷史可考的夏商兩代君主皆因酒事而誤國。

周天子借鑒殷商酗酒亡國的教訓,對飲酒實行嚴格控制,頒布史上第一部禁酒令《酒誥》,明文規(guī)定王公諸侯不許非禮飲酒,老百姓更是不準聚眾酗酒,要有節(jié)制有界量??梢哉f,當時酒風內斂純正,這部最早的禁酒令也對后世產(chǎn)生了及其深遠的影響。周朝還專門設立“酒正”一職,專門負責釀酒和用酒的事宜,并根據(jù)酒體形態(tài)、醞釀時間和酒事用途,劃分出等級分明的若干類酒。此外,周朝率先為飲酒活動引入“禮儀”機制,培樹了等級森嚴、人倫嚴格的套餐式規(guī)則,比如主賓如何敬酬互動,最權威人士坐在哪邊,以及酒的擺放位置等小細節(jié),都做出具體的約束。中國酒文化中的繁禮縟節(jié),就是從周朝開始,影響了中國酒事幾千年。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諸侯們天天鬧著割據(jù)與兼并,喝杯小酒只為解乏去憂,無暇專門拿酒說事,喝酒也逐漸回歸生活化,不再被無限地上綱上線作為政治手段,從而順其自然沖破了周王朝很多禮制的束縛。都說藝術來源于生活這話放在古代一樣適用,我國著名的孔子先生此時所編錄的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中,三百來篇詩歌言及酒者竟然超五十篇,開創(chuàng)了中國以酒論詩的先河,這本詩歌總集也一度被戲稱之為《酒經(jīng)》。

秦朝存亡不過二十年,喝酒這事還沒整明白,就迎來了鼎盛的漢朝。漢朝時期酒已成日常生活中的通用飲品,人們迎賓送客、婚葬嫁娶、議事聚會等等,都離不開酒當陪襯,這個時候的酒已經(jīng)實實在在的成為了社會活動和禮儀交往的信使。中國節(jié)日風俗定型在漢代,后世的節(jié)日習俗大多是漢代的翻版和升級。每逢元旦、元宵、社日、重陽、臘日等節(jié)日,都要按不同的規(guī)制飲酒?!稘h官儀》載:“元旦以柏葉酒上壽”,《西京雜記》載漢高祖每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
細品之后便可得知,漢朝人已經(jīng)開始慢慢認識到飲酒的真正樂趣,學會了在飲酒中釋放各自的情懷。鄒陽《酒賦》寫道:“清者為酒,濁者為醴。庶民以為歡,君子以為禮”。王粲的《酒賦》頌酒:“成朋友之歡好,贊交往之主賓。無禮而不入,又何事而不因”。此外,漢朝已盛行歌舞伴酒的聚會,即使身份高貴的人,也會擺劍弄袖,親自高亢幾喉,為酒會助興。歷史上耳熟能詳?shù)摹而欓T宴》就是一場以酒為媒,順水推舟的歷史干戈。

開心,喝酒!不開心怎么辦?兩晉時期喝酒盛行的核心原因在于門庭勢力的存在,加上“唯出身論”的觀念泛濫,仕途取向出現(xiàn)嚴重的偏差,任人唯貴、任人唯顯、任人唯豪、任人唯官,嚴重挫傷了貧寒志士的上進心。由于仕途之門踏不進,那些自認為有抱負有理想的有識之士,只能去酒門找寄托,或放縱而飲,或痛苦而飲,或消沉而飲,或寂寞而飲。把所有的所有沉溺在酒里,演化成魏晉時代的主流酒風。傷情,怕是這個時期對酒作為恰當?shù)拿枋觥?/p>

禁酒朝朝有,終究抵擋不過美酒的誘惑。追溯到兩晉,就足以能夠看出,無論是興盛的朝堂,還是衰敗的末路,中國人已經(jīng)完全get到原來可以通過酒表達任何情緒!不僅是歷史大拿,中國的文人也大都飲酒,而且豪飲,以詩人為甚。酒場上,才能詩成有神;飲醉后,每有華章佳句。這種恰到好處的狀態(tài),除了對酒量的自我把控能力之外,一款好酒也至關重要。

大家都知道,東書房進門皆是客,自然要有好酒招待才能盡到地主之誼。于叔雖滴酒不沾,但是為了招待朋友,經(jīng)過數(shù)月的研究、走訪、對比、考察,才有了今日的東書房酒,口感適中,醬香濃郁,不上頭,不口渴。太白詩云“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可是如果你來東書房想貪杯,于叔是萬萬不會同意的,看花、聽雨、聞香,在東書房,酣暢狀態(tài)下的推心置腹,才被稱之為飲酒的最佳狀態(tài)。